12月22日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应邀做客9499www威尼斯“新文科与城乡发展系列讲座”,以“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为题开展了极具反思性的学术讲座。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主持讲座,社会工作系主任葛忠明教授参加讲座。
周飞舟教授依托于政府扶贫部门委托的贫困村定点观测项目,使用2018-2020年在全国16个省70个村庄调研中的贫困村案例,考察了脱贫攻坚中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新形态,强调并重视“家国一体”的面向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保持“家”的主体地位。
讲座伊始,周飞舟教授从脱贫攻坚的主要特征切入,结合历史文献介绍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历史维度,认为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国家和农民视为相互对立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的利益与权力的冲突和博弈模式。他认为这种分析相互的利益格局及互动的研究视角不适用于现有的脱贫攻坚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学研究不要随意套用理论,会不够尊重社会事实,也会造成剪裁和忽略社会事实的后果。周飞舟教授提到脱贫攻坚中所展现出来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形态是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一体”,而非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随后,他讲解到国家与农民关系是以“家”为核心,“家”变成讨论两者关系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出“家国关系”的概念。周飞舟教授强调到,“家”是一个伸缩性概念,家国关系是家内关系的推演和扩展。他从乡村产业和帮扶举措两方面讲解了脱贫攻坚的解决思路,结合实例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脱贫攻坚的调研案例。 “家”就好比是一座无形的桥梁,架起了代表国家的“外来”人与村庄里沉沦困顿的贫苦农民之间的通道。中国文化中的“家”是“一体”的、亲密的,但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排外的,四海之内,只要将心比心,心心相通之处就是“家”之所在。在这个层次上,国家与农民此呼彼应,达到“家国一体”的状态。最后,周飞舟教授对“家”与“国”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将“家国一体”与乡村振兴相连结,强调“家国一体”的重要性。
在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十分热情地向周飞舟教授请教了问题,周教授也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讲座结尾,林聚任教授、葛忠明教授对周飞舟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地方政府行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社会思想等。出版《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乡土中国>导读》、《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服术中的“亲亲”与“父为子纲”》、《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为人后者为之子》、《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中国社会学文选》(上下册)、《制度变迁和农村工业化》、《当前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个案的分析》等学术著作,并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社会学研究发现及范式演变和中国社会研究等相关论文。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三等奖、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大学第十九届“十佳教师”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