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复旦大学吴猛副教授做客“马克思哲学发展论坛”谈“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

4月12日,复旦大学吴猛副教授应邀做客9499www威尼斯“马克思哲学发展论坛”,并作了题为“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冯波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吴猛教授指出,“抽象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较为混乱,不同的解释路径导致不同的后果。如果从劳动价值论来理解,混淆“抽象劳动”与劳动一般,就会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李嘉图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延伸和拓展。索恩·雷特尔等人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对这一概念所进行的虚化,也只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分析。这两种研究路径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革命性与阶级性。因此,恰当地考察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接着,吴猛教授阐述了“抽象劳动”的提出过程。他指出,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往往把“抽象劳动”和劳动能力相联结;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明确提出“抽象劳动”这一概念,并指向交换价值的来源;《1861-1863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视野中理解“抽象劳动”,试图凸显“抽象劳动”的理论价值;《资本论》第一章第二节明确提出了“抽象的人类劳动”。吴猛教授认为从马克思的讨论语境来看,应把“抽象劳动”与“抽象的人类劳动”看成是同一个概念。

吴猛教授从两个维度阐明“抽象劳动”的概念。首先,从“抽象劳动”本身的内涵来看,“抽象劳动”不同于具体劳动,甚至可以说“抽象劳动”根本就不是一种劳动,而是劳动被等同化的社会机制,是表现社会过程的符号。其次,从形式分析来看,马克思分析的特点是从具体的形式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形式出发,即从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观念回溯到抽象观念得以显现的现实前提,指向了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们不能从索恩·雷特尔的“定在的唯一性”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的形成机制,而应该从现实的、资本的权力机制来理解。

讲座的最后,吴猛教授与在座师生就抽象化与个体性之间的张力问题、马克思为什么以抽象劳动而不是货币为中介的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古典政治经学家的关系问题以及交换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报告人简介:吴猛,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15年荣获上海社科新人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法国哲学。近期研究重点:《资本论》及其手稿,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成果有专著《福柯话语理论探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