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榜样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用不懈努力书写青春之歌。榜样的力量,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不灭灯塔,激励我们追求卓越,照亮我们前行之路,鼓励我们勇攀高峰。今天,让我们走近温欣博士,聆听榜样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
个人简介:
温欣,女,9499www威尼斯2020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宋全成教授、王玉香教授,现已提前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4篇发表在高水平CSSCI期刊中、3篇发表在CSSCI(扩展版)期刊中、3篇发表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1.学姐好,有许多同学对学术充满兴趣但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道路,请问学姐能否分享一下是如何决定读博的?学姐对“如何清晰地认识自己,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之路?”这个问题,有没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建议。
非常感谢学弟学妹们的提问使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并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我认为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以及个人学术成果的积累对我选择走学术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尝试,在实践中慢慢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读博期间,在导师宋全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我开始开始深入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并尝试发表,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我也将继续保持对学术的热忱之心,探索我想探索的世界、投身于我所热爱的工作。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与选择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课程论文、科研论文还是社会实践,我们都应全力以赴,认真完成,这些经历都将从不同的维度提升我们的个人能力。也正是这些能力将支撑着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梦寐以求的offer,赢得理想生活的入场券。
2.我们了解到您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许多同学在论文写作时会遇到许多阻力,请问学姐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撰写文章的初期阶段遇到的挑战,以及您是如何应对的?
其实,我的科研成果还是非常有限的,作为一名山大毕业生,我还应继续努力,为母校增光添彩。每个人在刚开始撰写学术文章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的阻力。在我最初撰写文章的时候,主要面临着学术论文撰写结构以及论证过程和语言表述两大方面的挑战。对此,我是在平时一次又一次严格的学术训练中逐渐克服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也有所了解,我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社会事实洞察力不足以及缺乏揭示社会事实的热情。大家可能认为我的研究领域覆盖面很广,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保持对生活世界持续的好奇心以及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深切关注,我才渐渐有了洞察不同社会现象的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我始终铭记着宋老师在我博士生涯起步时的谆谆教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事实。”我也始终坚持着以非功利的态度进行研究和写作。知识的生产任重而道远,我们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就好。
3.学术是一场修行。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请问学姐在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时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呢?
我认为科研工作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部分主要是文章的返修,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一方面,外审专家对自己科研成果的部分认可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但另一方面,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稳住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在几篇文章同时需要修改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谨防因草率应对而使文章最终面临“修改后退稿”。因此,我采用的策略是“修改20小时”。无论是大修、中修还是小修,我都要确保至少有20小时的有效修改时间(不包含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只有时间够了,我才会提交,绝不因为改不下去或各种借口而应付了事。但在实际的论文修改工作中,20小时只是最低标准,40个小时的修改往往是常态,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修改20小时”的策略,让我能够在日常科研工作中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心态。
如果出现退稿的情况,心态调整也同样重要。在最初进行论文写作期间,除了直接被退稿的情况外,外审退稿或者主编退稿的情况也是常常出现。用“退稿是常态”安慰自己的效果是有限的,我认为最有效的策略是不要为了写而写,因为这种情况下大概率只能产出难以发表的学术废料。相反,我们应该在保持对高水平期刊的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有了系统的灵感和发现后,再开始进行写作(在这一阶段做系统的文献阅读),此时效率会更高,并且也不会让自己感觉压力过大。
4.请问学姐您是如何看待博士日常的科研活动的?您能否分享一下您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的经验?
读博期间,我特别感激我的导师宋全成教授在日常科研活动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宋老师不仅会为我们指明研究方向,勾画研究领域框架,还会在实际工作中为我们提供许多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为我们顺利开展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最重要的是,宋老师在学术科研方面还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探索空间,这让我感到博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充满了乐趣与动力。对于论文发表,我的经验是相对个人化的,但是基于我在科研过程中收到的各种C刊外审意见,我总结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写作时应注意格式规范,符合期刊体例要求。
2.在引言部分中,应突出本文与以往同类研究不同的创新点。
3.在做学术研究时,应明确研究方法。
4.研究需要加强理论性,最好能够形成核心概念。
5.多读高水平的中外文期刊论文。
最后,我认为精读高水平文献是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在此,给大家推荐一篇我最近正在研读的文章,苏熠慧、施瑶.打造“渴望”:经纪人的工作自主性与劳动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为例[J].社会学研究,2023,(6)。这是我比较关注的劳动研究领域,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学术文章去研读,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对大家的研究和写作有所帮助。
5.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姐认为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例如追逐对热点问题的讨论通常可以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论文成果,而对冷门绝学的探寻则可能需要投入大量心血。
说实话,我仍是一个学术研究中的“小学生”,我主要基于个人经验,分享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观点。在我看来,学术研究中个人的兴趣和所长是最重要的,而成果产出的数量多寡、速度快慢则不是判断一个选题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自认为没有在学术研究中去追逐热点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研究的核心不在于追逐流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深入的研究发现、严谨的文章构思以及研究的内在价值。
6.问:“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回顾三年多的博士生涯,学姐能否聊聊您在和导师相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您在毕业之际您最想和导师说些什么?
博士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便是我在博士一年级下学期时,每周三和宋老师进行的研究进度汇报。由于课程设置,尽管每周有三个小时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我个人实际的汇报时间往往不超过一个小时。而这短短一小时的回报却凝聚了我一周的思考和努力。在每周的汇报时间到来之前,我的内心总会忐忑不安,但回首那段时光,我意识到那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确定了我第一篇小论文的选题,并完成了文章的撰写与修改工作。毕业之际,我最想和我的导师宋全成教授表达我最深的感激之情:感谢您传道授业,感谢您谆谆教导,感谢您因材施教。千言万语,我会以实际行动铭记师恩。我立志在您的教导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文:温欣 郭可超 王晓晨
图: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