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哲社风华录丨王向贤:以性别视角看社会

人物简介:

王向贤

9499www威尼斯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与访问经历:

1992-1996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

1998-2001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

2002-2003年,访问美国密西根大学性别研究中心。

2002-2004年,学习美国密西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华女子学院合办的Women’s Studies研究生课程。

2012年,访问加拿大Nipissing University的社会发展与家庭研究学院。

2013年,在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做短期博士后。

研究方向:性别社会学,包括父职、劳动、生育和家庭暴力等主题。

教授课程:新生研讨课,质性研究方法,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性别研究与方法,性别研究原著选读等。

人物采访:

问:老师您好,可以聊聊您个人学习工作上的一些经历吗?

其实我本科读的是历史学,历史学与社会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我从硕士阶段开始学习社会学,之所以想转专业,部分原因是我在上本科时,没能和一些课程的主题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那时比较懵懂,兴趣更集中在自己随意看的一些社科人文类的书籍上。

直到本科毕业后,一位比较了解我兴趣志向的好友推荐我可以尝试读社会学,于是我找了社会学相关的一些书籍看了看,发现自己真的还挺喜欢社会学,然后开始认真准备。虽然从开始准备到考研只有8个月的时间,但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这个学科,并且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所以考研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就这样,我进入了南开大学读书。

真正入门社会学是到了研三要写论文的时候,偶然看到了福柯的书,对我而言非常有冲击力。当时又恰巧在图书馆里看到关于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的书籍,这本书从各个方面展现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相比起之前以数字量化妇女做出的贡献,这些故事显得特别的鲜活,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历史感,让我沉浸到她们的生活里。那这种生活怎么去分析呢?

福柯的学说就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工具。所以说经验材料有了,理论工具有了,硕士论文也就非常顺利地写出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地体会到在社会学领域入门的感觉。

硕士毕业之后,我去到天津师范大学,一边教学一边做科研,过了两年便着手准备考博。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做性别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中国社科院的李银河老师是国内很少的招性别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而且我的一位同事是中国社科院毕业的,当时在考虑考哪里的博士时,他推荐我去那里读,我就听从了他的建议,读博、写论文,然后毕业。

所以回头来看,我读书阶段的两个重要节点都选择了别人推荐给我的道路,幸运的是,结果也确实是自己所喜欢的。之后就延续了读博前的选择,继续做性别社会学,一路坚持,一直到现在。

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对我也有很深刻的影响。我是在山西的煤矿长大的,我的很多邻居、亲戚都是普通工人,煤矿又是典型的工业化产物。这些都使得我对工人、煤矿、工业等话题感兴趣,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我在劳动的氛围里长大,因此,现在做研究的时候,我都常从劳动的视角去看待,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一个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我不断发现、不断深入。

问:老师您今年刚刚来到山大,山大给您留下怎样印象,初到山大您有怎样的感受?

对我而言,生活节奏和感受其实是相对稳定的,就是换了一个地方进行教学、科研,并且还是坚持了我所感兴趣的领域,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其他的变化当然有了。比如说平台的不同,山大作为文史见长的高校,科研能力、提供的经费等配套政策和设施都很好,可以较好地开展研究工作;而且学生也的确很认真很努力;在这里也可以和更多的老师展开深入的对话,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所以总体上来讲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而且我特别喜欢这个校园,中心校区不算特别大,步行的话各个地方都不远,很方便;校园景观也很美,我特别喜欢那些高大的树,有时候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些粗壮茂盛的古树,觉得真是美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山大挺好的,我也很想为山大多做一些贡献。

问:老师,您是以性别社会学为研究方向的,能向我们介绍简单介绍一下性别社会学吗?

我这样来说,我们常从阶级的角度来剖析社会,从而去理解资本的剥削是怎么进行的、它是怎样强大地建构了社会的运作。性别也是如此,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量,性别的阐释力和阶级可以说是等量齐观的。

我以前讲社会学概论的时候,有一讲的内容就是关于性别。我将性别概括为四个特征:

第一,性别建构着我们个人的生活,包括我们的想法、情感、外表、内心的认同和我们的选择等,它是一种强大的建构力量。

第二,性别建构人际关系,比如说为什么人普遍是异性恋的。

第三,它建构了我们的单位、社区等。所以就可以理解,在校本科生里女生所占的比例比男生略高,在各种学业的成绩上,女生平均而言比男生要好一点,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女性是占优势的。

但是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女性会受到较为普遍的差异对待,有些会被边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女性要带孩子、照顾家人等。这部分工作需要有人来做,社会又分配给女性,却又因此轻视女性的这部分劳动。

在两种生产(有酬的经济生产和无酬的社会再生产)中,许多国家都还未做出公平、正义、多元的有效安排和社会保障。如果没有性别的视角,我们是看不到这一层的。

第四,在更深的层次上,性别构建着社会政策、文化价值观念、认识论、方法论等。比如说在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个征服的关系中,亚里士多德等多位著作学者都形容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这其实就是把性别作为一个隐喻,成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性别强烈地建构了我们的认识论、方法论。如果没有性别的视角,那我们就看不到这个比喻背后的深意,会觉得所有的存在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性别的解构和建构能力是相当强的,当一个人拥有了性别视角,那么就能够相对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许多东西。

问:当下中国社会还在发展和继续转型的时期,您得新时代中国性别问题的前景如何?在这其中性别社会学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首先,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宪法里明确写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把男女平等列为党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也倡导妇女解放、倡导性别平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进男女平等是我们的国策,有着非常高的合法性,没有人能够轻易否定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与追求。

人类从产生起就开始了对于性别的建构,从文明社会开始便进入父权制体系下,所以说父权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去参与其中。

而性别成为一个理论视角,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消除父权制,推动社会形成更加公正、多元的性别观念,这个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推进。

这些年,性别是网络中讨论比较热烈,甚至产生许多纷争、交锋的话题。在讨论中,双方各执一词,经常会陷入所谓的性别之争。每个人都有性别,性别是怎么建构出来的、性别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作为一个个体,我们自己的感受其实是个体经验,不一定能够代表总体。

如果一个人在认识论、逻辑上没有经过比较有效的训练,那他/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把个体的经验当总体去推广。所以,个体感受和经验是重要的,但性别作为一个视角、一门学科,还是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不断打磨,这样才能生产出较有解释力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社会向好的方向变革。

还有一点,传播研究发现,极端观点与温和观点相比,前者的传播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速度更快。因为极端的观点更加吸引眼球,而温和中肯的观点可能会令一些人觉得无趣,吸引力不大,从而得不到更有效的传播。极端观点易于传播的现象,现在看来,还是难以改变的。

从学理上说,要想减弱极端观点的影响,需要我们在学习研究中更多更广泛地讨论性别,促使人们能够在认识论方法论较为有效、适宜的基础上,较有逻辑地讨论性别问题。当更多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谈论性别时,极端观点的传播力度可能会减小。

问:王老师,您有丰富的社会学课程教学经验,您认为我们在社会学学习中需要注重培养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是要找到兴趣所在,因为兴趣太重要了,如果你喜欢这门学科,就会把很多的时间、热情都用于它,而且乐此不疲。

不过话说回来,喜欢并不是天生就会有的。你们既然已经选择了社会学,不论是喜欢还是盲目做出的决定,都没有关系,可以去尝试看看更多社会学的相关资料,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

第二,社会学是一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几乎所有的社会要素,社会学都可以研究。如果你对性别不感兴趣,那或许对政府运作感兴趣,政府运作里面也有很多细节可以做社会学研究,或是研究单位、农村、多媒体等,这个广袤而包容的天地里,总有你感兴趣的领域。

寻找自己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去图书馆,不同楼层里有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试着抽出几本自己感兴趣的来翻看。也可以运用中国知网等线上途径,或是通过一些专业的期刊,看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当然,和不同的老师交流、听听别的专业课等等,这些都是寻找兴趣的好方法。在我们这样综合性的大学里,有大量的机会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

问:老师,您对同学们做质性研究有怎样的建议?

可以先看好的研究,然后去揣摩它的研究方法,再看一些专门讲研究方法的书,这样就更明确地知道研究方法是什么,这是看的环节。

到了参加学术比赛或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必须运用方法了,这就需要更加明确地去研读、揣摩。

质性研究是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的,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不过是有的人喜欢,学习的动力强,投入的时间多,掌握得也就快一些。

所有的劳动都是要自己投入精力的,只有亲自体会,才能真正理解质性研究、做好质性研究。

问:老师,您对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有怎样的寄语?

第一还是要找到兴趣,找到兴趣之后,学习就不是一个苦差事了,就变成一个赏心乐事,变成一个成长的机会。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尽早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感受到做社会学研究带给人的那种自由、解放和力量,从而尽自己所能,推动社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