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傅永军教授访谈录

访谈人:张晓薇 张可玟

访谈嘉宾简介:

傅永军,9499www威尼斯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召集人、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诠释学》主编等学术职务。

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访谈内容:

问:傅老师,我们知道到在您的学术研究中,关于诠释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您特别关注诠释学、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及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主要学术观点吗?

答:在诠释学方面,我主要有三个学术观点。

第一个是关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及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

我认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包括二个序列工作。第一序列的任务是实现从经典注疏学到经典诠释学的转变,重塑经典意识;第二序列的任务是从旨趣、原则、规范、方法、目的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哲学探索,建构一门中国的诠释学哲学。

在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做好第一序列的工作。解决第一序的工作,重要的不是分析中西诠释传统的差异,而是关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自身的“古今之别”。西方诠释学之于中国经典诠释学是镜像,而非范本。从“中西差异”视域回归“古今不同”视域,是思考如何完成中国经典诠释学创造性建构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二个是提出关于中国经典诠释学体系化建构的三种需要遵守的原则。

A.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性转型,而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搭建“古代性”与“现代性”对话的思想平台完成奠基工作。

B.中国特色的经典诠释学,应该是一门聚焦中国经典诠释经验,从中国出发、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特质的诠释学哲学。

C.从中国传统经学或中国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出发,中国经典诠释学应当更加关注中国解经者对经典解释的“体知”之特征,关注解经者以个人生命融入对经典的研读之中时所体现出来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因此,未来建构的中国经典诠释学或许将是一种将理解首先解释为自我理解的经典诠释学。

第三个则是以东亚儒学为中心,对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存有形态进行研究,论证了儒家经典诠释学作为以“身心体验”为中心的实践诠释学的可能性。


问:我们还了解到您所领导的9499www威尼斯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汉语学术界的诠释学中心,主导国内诠释学研究的学术主流。您可以给我们讲讲您在其中负责的工作,以及关于研究中心的一些概况吗?

答:“9499www威尼斯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是诠释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我们以该学术机构为依托,联合海内外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在大陆、台湾、澳门、美国夏威夷等地举办“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术研讨会”,迄今已经举办12届,踏实推进了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的研究进程。

我推动并主导建立全国性诠释学研究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任专业委员会召集人,领导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及日常行政工作。


问:研究中心的学术集刊《中国诠释学》在学界也颇受瞩目,它的关注重点是什么?

答:我们创办研究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的连续性学术集刊《中国诠释学》(已经出版13辑),将汉语学界诠释学研究的关注重点引导至西方诠释学东传在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学术影响,引领海峡两岸的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研究,在汉语学界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并且在“2012-2013”、“2014-2016”和“2017-2018” 几个年度中连续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


问:您除了在诠释学方面的研究外,还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犹太宗教研究感兴趣?

答:在康德研究方面,我在康德宗教哲学的问题意识、叙说逻辑、核心概念梳理以及思想演进及体系构成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形成了对康德宗教哲学的独特理解,并对其作出了新的诠释。


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新见解和新诠释吗?

答:主要有三点。

第一,提出一种研究康德宗教哲学的新范式,即以“绝对”为视域,从康德哲学内部视角出发,还原康德提出的宗教哲学总问题以及解决这个总问题的思想语境,并进一步析取出康德宗教哲学的思想逻辑。

第二,对康德宗教哲学体系及其内部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

我将康德宗教哲学体系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站在道德目的论角度上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从实践理性角度对上帝的属性及其正义问题做出伦理诠释的“伦理神学”。

二是对基督教教义呈现出来的宗教信仰(它的原理、原则及其价值和意义)进行纯然理性解读,探究人类自我救赎的可能性,确证德福一致的世界作为希望所指向的上帝之国能够在信仰和自由条件下得以实现的“道德宗教”。

第三,提出了“从康德再出发”命题。

我通过分析康德宗教哲学中有关信仰问题的内在逻辑,援引哲学诠释学和交往行动理论关于意义与真理的历史性分析和话语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提出,康德为此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所坚持的先验地道德奠基的观点缺乏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历史根据,只是先验哲学家的美好愿望。必须将康德“为了道德的信仰”转换成“为了自由的信仰”,构建一种以自由为灵魂的公共宗教。


问:听说您在推动汉学学界的犹太教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答:在现代犹太宗教哲学研究方面,我最早翻译、研究了近代犹太神学——哲学伦理学,在中国学术界率先展开对现代犹太著名思想家利奥·拜克著作的翻译、研究,为推动汉学学界的犹太宗教哲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学术性贡献。


问:除了上面提到的学术研究,您在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研究方面也非常出色。

答:在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研究方面,我率先在中国开展现代性问题研究,特别是在法兰克福学派(以哈贝马斯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研究方面用“解放的现代性理论”、“反思的现代性理论”和“重建的现代性理论”三阶段分析批判理论现代性问题意识的产生及其发展、路径选择及普世价值,处于国内研究前列。


问:非常感谢您跟我们分享您的学术研究及成果。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希望您能站在作为一名哲学教师的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些许人生寄语。

答:我谈谈对同学们的期望。

人天生就具有自主获得哲学观念的能力,在没有进入真正的哲学状态之前,我们就无意识地“获得”了许多观念、价值和态度,且无批判地运用它们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

学习哲学主要就是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而不仅仅是知识性地接受人类历史形成的智识经验。通过批判思维的养成,你将获得关于人类智识经验的系统认知,并进一步发展出批判地分析各类哲学观念和清晰地表述、捍卫自己观念的能力。因此,培养批判思维是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习俗与历史的变化通常开始于批判思维对流行观念的质疑。这种质疑使得哲学人能针对我们所处时代现状和精神发展出一种排除了意识形态支配的观念,这种观念至少要符合常识并经得住有限理性的批判检视,从而为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世界)提供一种持久基础。

不仅如此,批判思维还能养成你们的社会关怀,让你们面对强权能坚持正义,并保有良心追求自由,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做社会表率,用自己的智慧与敬虔引导社会朝向真善美。

亲爱的同学们,请坚定地相信自己!你们有天赋与智慧,挑战未来,改良社会。